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江苏消费 >> 正文

江苏消费

开发商“甩地”,为投资冲动买单
江苏消费网 (2008-07-17) 来源:新华日报
阅读:

     开发商高价“夺下”的土地,却在短短8个月之后退回政府,近日发生在南京的这件事,引人关注。

  开发商“甩地”

  江宁文华街附近的两幅住宅地块,去年11月16日拍卖,一幅在历经38轮竞拍后,以1.64亿元成交,高出底价9900万;另一幅经17轮竞拍后,以2.02亿元成交,高出底价1.24亿元。两块地的得主,均为省内一家民营企业集团的子公司。

  今年7月,坊间传出“开发商因无力支付两幅地块的土地出让金而不得不退地”的消息。7月11日,江宁区国土局一位姓戚的副局长对记者表示,这两幅地块好像是退了,但要向该局利用科证实消息,他称“退地后会按照合同没收一定的定金,即出让总价款15%的部分”。记者随后又向利用科负责人求证,但对方却以“这件事情不太好跟你们媒体说为由”拒绝采访。

  在无法采访到退地公司老总的情况下,记者联系上一位熟谙退地公司经营情况的圈内人士。他向记者证实说,这两幅地确实已退了。

  “直线起落”的地价

  开发商退回的这两幅纯住宅地块,分别以4145元/平方米和4204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成交。这是江宁地价首次升破4000元大关。

  不过,市场形势随后急转直下,是开发商没有预料到的。40天之后,江宁开发区同仁医院以东的一幅地块,以2.36亿元的底价被拍走,其住宅用地部分的楼面地价仅为2426元/平方米。今年,4月28日江宁再拍住宅地块,成交的4幅土地的楼面地价,低的只有1753元/平方米,最高不过2660元 /平方米。

  在很短的时间内,江宁住宅用地就直降2000多元/平方米。而这样的“地价迅速回落”现象,并非江宁独有。

  6月25日,南京河西地块拍卖意外遇冷,其中一幅只拍出4882元/平方米的楼面价,而在去年10月,同一区位的一幅地块拍出了6861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地价由此缩水29%;6月10日,仙林一地块以底价拍出,楼面价3888元/平方米,但去年12月6日仙林4幅地块拍卖时楼面价均超过 5500元/平方米;尧化门的单位地价也在去年10月-12月间,从3925元直降到2529元……地价,自1998年以来“只升不跌”的局面结束了。

  疯狂“掠地”的投资冲动

  “那是一次失误。”熟谙前述退地公司情况的“圈内人”这样总结其高价拍地之举。

  “这家公司去年以来先后在南京拿了4幅地块,地价总共高达8亿多元。这样的拿地速度是比较‘疯狂’的。即便在今年1月市场已经冷清、大多数开发商认为前景不明朗时,这家公司还以3亿多元的价格拍走了江宁一块地摊子铺得太大,战线太长。”据他所知,退地的这家公司目前由于销售不畅等原因,融资已出现较大问题。

  “圈内人”说,这些土地在拍走时,开发商原本有良好的销售预期,4幅地块的楼面价有3幅在每平方米4000元以上,按此计算,房价都可卖在每平方米8000元左右,当然,开发商预期的销售价格更高,“想的就是有土地就能赚钱。土地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去年市场太火,开发商大都这么想。”很显然,在整体市场狂热的背景下,这家退地公司屡屡“掠地”,带有明显的投资冲动。

  “既然是投资,就有赚有赔。” 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副所长吴翔华博士认为,受当前政策环境挤压,高价拿了地,就意味着开发商在今后销售中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在地价回落时,这样的压力就表现得更为剧烈。“高价拿地开发商要么被套住,要么就只能转卖给同行,但像江宁这两幅地块,成本如此之高,即便转卖也没人敢接盘,‘甩地’是无奈的选择。”

  土地成投资品,衍生高房价

  业内人士分析,对江宁这样的非主城区主力板块而言,购买需求实际上就是以投资为主,所以这些板块会呈现“跌先跌、涨后涨”的特征。“无论开发商还是购房人,在市场博弈的所求,都是未来的利润空间——此时,土地就变成了投资产品。”

  土地成为投资品,自然就会出现高地价、高房价的“怪圈”。业内人士说,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政府、开发商、投资购房人组成的“投资链条”:地方政府把土地当商品,“价高者得”,从而出现一个又一个“地王”;开发商再把土地当商品,以地生利,抽走高额的利润。如果再加上投资购房人的博利,那么,最后,普通购房人面对的,自然是高不可攀的房价。

  在7月6日召开的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上,阳光100置业集团董事长易小迪对记者这样形容:“过去地价是追在发展商后面的一只‘狼’,也是房价后面的一只‘狼’。如果这个生意只赚不赔,市场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出现房地产投机的现象,市场也充满了泡沫。”但“现在,地价下降得比房价还快,在2007 年疯狂的上升之后,开始恢复到一个理性的价位上,这就告诉大家,土地不是一个只赚不赔的生意。”

  业内人士认为,开发商“甩地”,实则也是对此前投资冲动的一种理性反思。这将促使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扩张向一个合理的水平回归。 本报记者  汪晓霞 本报通讯员  陈熹熹

编辑:小鱼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