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警示 >> 正文

消费警示

大数据杀熟看人报价 苹果收费比安卓多三成
江苏消费网 (2018-04-09) 来源:本网综合安徽卫视等
阅读:

  有句话说的好,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造成危险。这几年很火的大数据就是这样,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在运用大数据。它能让企业了解用户的爱好和习惯,进而可以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最近有网友发现,现在大数据还有个用处,那就是“看人叫价”。什么叫看人叫价?举个例子,有网友发现,自己和同事使用同一个打车软件,在同样的时间走同样的路线,目的地也是一模一样,可是一看价格,怎么两个价格不一样呢?同样的路线,一个是18.4元,一个是11.4元,价格差了7元。他们是同一个公司的,平常住在同一个宿舍,于是,他们又调出以前的打车记录,果然,每次打车都会有这样七八块钱的差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秘密在手机里。用苹果手机的APP打车,车费会比用安卓手机的贵30%左右。不仅是打车,还有人分析了各家视频网站,发现办理会员的价格,苹果手机都会比安卓手机要贵,一些视频网站的VIP会员,同一个人用自己的账号登陆,在安卓手机上开通,一年是178元,而苹果手机上开通呢,就变成了218元。对此,客服人员表示,苹果系统会向软件收取30%的分成,也就是说,你花了10块钱买软件服务,苹果公司就要从中间扣走3块钱,企业肯定不干。那怎么办呢?羊毛出在羊身上,那就找用户收吧。

  针对上述现象,江苏消费网也对照做了一个实验。两部手机,一部苹果,一部安卓。同一时间,地址选定同一位置和终点,车型都选择了快车,不同的是苹果机是打车软件老用户,而安卓机是打车软件新用户,结果如图。

  

 

  不同的是,苹果机由于是老用户,并且是此路线的常规老用户,经常会收到打车的抵扣券,而新用户暂时没有收到优惠券的抵用信息。

  随后,本网又做了一个实验,两部手机,同样,还是一部苹果,一部安卓。但这次,两部手机都是打车软件的老用户,还是选择同一位置和终点,车型都选择了快车,手机显示结果如下图所示,苹果机的费用,拼车情况下要贵2.5元,不拼车情况下要贵1.3元。并且可以看到,同是南京区域的用户,抵扣券的金额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并不能证明大数据“宰熟”一定与手机品牌有关系,但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宰熟”的现象是存在的。

  还有网友发现了一个现象,他认为和手机机型倒是没什么关系,而是跟会员有关,现在,大家把这种行为叫做大数据“杀熟”,杀熟大家都知道,就是越熟的人宰得越狠,那什么叫大数据“杀熟”呢?有一位网友,经常通过一个旅游网订酒店,常年的价格都是308块钱左右,有一天,他用朋友的新账号一查,嘿?每天只要288块钱,便宜呀!他心想,对新用户收288块钱,我可是老客户啊,应该优惠更多啊。于是,他用自己的账户一查,怎么还是308呢?

  另外,还有人发现,自己经常用打车软件打专车,而同事经常打快车,大家知道,专车的价格比快车的价格贵,时间一长,他发现,就算自己在去打快车的时候,费用还是比同事多,更有意思的是,有人在一个购票网站上发现,自己是黄金会员,某些价格居然比低一级的白银会员贵!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这是大数据的“功劳”,不过,这个“功劳”不要也好。它通过我们的日常消费行为,能够判断出我们经常用什么手机,以及处于什么样的消费水平,然后“看人下单”。用户真正要的是个性化的服务,不是看人叫价,而且,用户是蒙在鼓里的。心疼那些以为消费越多就能拿到更多折扣的用户,现在是消费越多反而付出的价格更贵,这是什么道理?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一文中说,通过深挖消费者的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的偏好,于是就有了“看人下菜碟儿”的做法。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当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的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利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黄泽文)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