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警示 >> 正文

消费警示

食盐有毒?净水器致癌?这些谣言不可信!
江苏消费网 (2018-09-07) 来源:中国消费网
阅读:

  “这东西有毒!千万别吃了!”,关于食品的谣言常常出现,而有些“吃众”多的食物谣言,比如水、盐、面包等,经常阅读量十分高,误导消费者。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谣言呢?消费者又如何进行分辨,躲避谣言陷阱呢?

  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有毒?

  首先要区分的是,亚铁氰化钾与有毒的氰化钾是两种物质,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是用作抗剂。国家卫计委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有明确规定:每1千克食盐中亚铁氰化钾的最大使用量是10毫克。

  

 

食盐的谣言文章及辟谣

  亚铁氰化钾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400摄氏度下才会转化成有毒的氰化物。平时人们在家做饭,当火烧到200摄氏度的时候,菜就已经要烧焦了。即使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在高温状态下,真的分解出了氰化钾,想要达到让一个成年人中毒的剂量,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几十公斤的盐。

  

 

卫生部关于食盐的公告

  根据央视去年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均允许使用亚铁氰化钾作为食盐抗结剂。因此,并非只有中国生产商在食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所谓的“灭种计划”谣言也不攻自破了。

  净水器会产生亚硝酸盐从而致癌?

  首先需要明确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其能与可硝基化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在体内生成某些具致癌性的N-亚硝基化合物。环境中与亚硝酸相关的主要是无机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之间的转化,亚硝酸盐可由硝酸盐经微生物还原而来。在输配水管道中,当含有硝酸盐且低溶解氧的饮用水停留在镀锌钢管或活性炭滤料中,在亚硝化单胞菌作用下硝酸盐可转化为亚硝酸盐。

  

 

安利净水器辟谣报道截图

  研究表明,在活性炭净水器内通过氮循环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远远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所参考的1毫克/升限值,完全可以放心饮用。

  一些谣言的特点就是会抛开剂量谈毒性。一般来说,一次性食入300毫克到500毫克亚硝酸盐会引起中毒,也就是至少要喝300-500公斤水。同时研究表明,原来不含亚硝酸盐的水,在室温下存放一天后,每升水也会产生亚硝酸盐0.0004毫克,3天后可上升0.11毫克,20天后则高达0.73毫克。而且温度越高增加越高。所以饮用水不宜长期存放,包括桶装水、净水器过滤出的水。

  西红柿和螃蟹同食会在体内产生砒霜?

  经过科学实验,将蟹黄蟹肉与西红柿在人工胃液中混匀放置后,没有提取出有毒的无机砷,特别是被大家称为“砒霜”的三价砷,且螃蟹中的无机砷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要求。

  有人讲同食两种食物产生反应,一是可能因为体质不适宜吃这些食物,二是所吃食物中本身含病菌,与“食物相克”无关。

  还有如快餐店用的是6翅8腿的变异鸡、空腹不能喝牛奶、不能再吃小龙虾了等等都是谣言。

  为什么食品谣言如此泛滥?

  一是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消费者在未知或无法辨别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心理,会暂时接受谣言为“真”的信念。即便人们能够意识到谣言被纠正,强烈的信念也仍会影响其判断。

  二是食品安全谣言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上游”企业制造出食品安全谣言,由营销公司利用微信营销号大肆传播,还有一些转发者以转发谣言作为其收入来源。例如,一个一万粉丝的公众号转发一条谣言获利150-300元,个人转发一次0.5元。

  如何远离食品谣言?

  “谣言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很多消费者还是会相信一些谣言,江苏消费网建议消费者做到以下三方面,远离食品谣言:

  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消费者需要注意的是,造谣传谣都属于非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相关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加强食品安全学习。通过权威渠道获取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可点击更多资料,查看其账号主体是否权威,个人账号和公司账号不可信!

  积极举报食品安全问题与谣言。如在微信、微博等遇到谣言可随手点击“举报”,拒绝谣言泛滥,如遇食品安全问题可拨打12331热线进行举报。

  如何识别食品谣言?

  简单搜索法。有一部分我们看到的谣言是“旧谣新传”,在网页上搜索一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相关的辟谣消息。

  查看出处是否为权威来源。一些公众号、微博号因利益相关会散布一些谣言,所以一些来历不明的账号发布消息时,一定要谨慎!不要轻信!

  查看消息是否有事实根据和科学依据。有一些谣言两者都没有,还有一些谣言还配有视频,看似有事实根据,但其实没有合理的科学依据来对视频中的现象作出解读。比如网传的“塑料大米”视频,其实就是工业上的塑料颗粒,只是形状像大米,就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并传播成谣言了。

  辨别是否为利用科学术语和片面专业知识堆积出的“部分真相”。还有一类谣言难以辨别,看似有科学依据和专业知识做背书,但其实只是一种虚假宣传。例如“药泡荔枝导致手足口病”的谣言,就利用了消费者对药水的抵触心理。其实“药泡荔枝”是合法的,经过长途跋涉,此为保持荔枝新鲜的方法。而手足口病是季节性疾病,主要源于病毒感染,在荔枝上的“药水”是抗病毒、抗细菌的,又怎么会引发“手足口”呢?其实就是把不相关的两件事放在一起,乍看之下十分唬人,但深究起来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丁权玥 整理)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