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呼吁含糖饮料添加警示标识
江苏消费网 (2018-05-24)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本报记者 孟刚

  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写的《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报告》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国内外儿童含糖饮料消费的现状和趋势,综述了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分析了国内外针对含糖饮料的政策及建议等,旨在为降低我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及促进儿童健康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及建议。《报告》建议加快营养立法,推动制定相关政策,包括限制含糖饮料广告、促销;在含糖饮料上添加警示标识;对含糖饮料征税,降低儿童对含糖饮料的消费;开展我国儿童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状况的专项调查等,以遏制我国儿童含糖饮料摄入量的上升趋势,减少含糖饮料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现状:

  儿童含糖饮料消费量攀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指出,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饮料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包括含糖的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咖啡饮料等。

  按膳食推荐标准,成年人一天最好只摄入25克糖,最多不能超过50克。根据相关机构的评测,一小瓶饮料的含糖量就达十几克。比如,一盒凉茶饮料含糖量相当于5块方糖;一瓶300毫升的碳酸饮料,含糖量相当于8-9块方糖;约200毫升的乳酸菌饮料,含糖量竟相当于13块方糖。

  近年来,我国儿童的含糖饮料饮用量在显著增加。1998年,我国城市儿童人均每天饮用 329毫升;到2008年,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冠生教授的调查,儿童每天饮用饮料增长到 715毫升。

  2011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培玉教授等对我国9地区的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软饮料(软饮料指酒精含量质量比低于0.5%的天然的或人工配制的饮料)平均每周消费量为962毫升。目前还没有最新的全国数据,但儿童、少年作为饮料的消费主体,他们对含糖饮料的摄入量不容乐观。

  影响:

  过量饮用危及儿童健康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均衡的营养是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础。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饮用含糖饮料后口腔里的细菌可以使糖和食物残渣发酵,参与形成牙菌斑。其中,碳酸饮料有一定酸度,长期饮用也会酸蚀牙齿,增加患龋齿风险,每天喝碳酸饮料还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同时,过多饮用含糖饮料还会降低一些营养素,如钙、维生素B2等的摄入,使Ⅱ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另外,含糖饮料对血压、血脂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玲研究员提醒说,须警惕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对儿童健康带来的危害。

  专家表示,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不仅会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对他们的未来成长和一生的健康都会带来不利影响。长远来看,还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担,对民族素质的提高造成严重影响。

  趋势:

  减糖行动进行时

  《报告》指出,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

  刘爱玲介绍说,该《指南》建议不仅限制由生产商、厨师或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的单糖和双糖,还限制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WHO将这部分糖统称为游离糖。《指南》强烈建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摄入量,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如能进一步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2013年)建议,食品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不应超过10%,每天不超过50克。而在 2016年发布的《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中又指出,要实施综合措施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食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

  而早在2016年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中就曾提出,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来促进公众健康,立法和财政措施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其中就包括对含糖饮料征税。

  另据了解,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近日也正式启动了我国居民市售加工食品中糖摄入风险评估项目。项目将研究不同地域饮食习惯和不同重点人群糖摄入量的差异,进一步开展糖摄入与健康之间关联分析等。

  建议:

  建立含糖饮料消费监测机制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无针对含糖饮料的相关政策措施。《报告》综合国内外政策环境的支持、其他国家对含糖饮料征税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针对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控制的建议,以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是制定相关策略,建立支持性环境。健康的饮食行为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要降低儿童含糖饮料消费必须以预防为主,要及早、从小抓起,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应该推动制定相关政策,包括限制含糖饮料广告,在含糖饮料上添加警示标识,对含糖饮料征税等。

  二是加强多部门合作,创造支持性氛围。学校要开展健康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家长从自身做起,支持和鼓励孩子减少含糖饮料消费。社区共建支持性氛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企业、媒体和学术机构各司其职,承担相应责任。

  三是建立含糖饮料消费监测机制,评估干预效果。目前我国关于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量的调查较少,建议开展我国居民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状况的专项调查,建立含糖饮料消费监测和评价系统,了解不同人群含糖饮料的消费行为,根据监测的数据评估和改善干预政策。《报告》指出,控制儿童对含糖饮料的摄入符合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规划纲要》中“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应广泛推广控制含糖饮料摄入的措施,遏制我国儿童含糖饮料摄入量的上升趋势,减少含糖饮料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为儿童在生命早期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编辑:孙婉婉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